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瑞士钟表始终独领风骚,占有近五成的市场份额。然而,自七十年代开始直至八十年代初,石英机芯的面世与其在日本、美国等市场的商业化,直至最终蔓延全球,令瑞士制表产业受到重大打击。这场由石英机芯所引发的危机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后期,得益于斯沃琪集团(Swatch Group)的兴起和瑞士钟表制造商长久以来在全球范围树立的良好声誉才逐渐恢复元气。然而,“石英危机”所带来的沉痛教训至今令瑞士钟表行业讳莫如深。
在过去的几年里,无线电、软件和传感器技术通过迅速发展,早已能轻松融入进手表里。创新人士纷纷开始讨论如何将手表转变为可穿戴计算领域的一个关键设备。同时,有关智能手表的话题,在过去几个月因三星和苹果公司的举动更加热烈。可截至目前,瑞士钟表业对待这场观众眼里的“产业新战役”却反应平淡。
欧米茄全球总裁欧科华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觉得这没什么。好的腕表与人的关系和智能手机与人的关系是全然不同的。人们选购一块好手表时,很可能会终身拥有它。而即使是最新的智能手机几年之内便会过时。手表不仅仅能显示时间,它也是戴表人的一种大胆的个性宣言。它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是充满时尚感的配饰,因此会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瑞士钟表行业无视由智能手机进化而来的智能手表,而是以低调姿态应对这场关乎智能的手表之战。毕竟,已经遭受了一次石英“闪电战”的瑞士钟表业应该锻炼出了坚强意志足以从容应对新兴技术。更何况,瑞士钟表定位清晰,依托设计与工艺为竞争优势,以脚踏实地的创新精神应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科技,颇具“太极”之风。
智能手表品牌的自我竞争
Baselworld开幕前夕,有消息称苹果公司秘密于瑞士创办了公司,来自当地的一位钟表业内高管甚至宣称,苹果已经在联系相关厂商,讨论可穿戴设备Iwatch“Made in Swiss”(瑞士制造)的可能性。此外,消息人士还透露,苹果公司曾幻想将Iwatch打造成具有奢侈品性质的可穿戴设备。如此看来,他们即使秘密联系一众瑞士手表制造商也完全不无可能。仅仅在Iwatch上印刻下“Made in Swiss”标志,即可令其增光添彩。
苹果前员工布鲁斯·托格纳兹尼(BruceTognazzini)近期参加CNBC的节目时明确告诉媒体,尽管苹果目前还没有证实手腕可穿戴技术设备的存在,但是 “iWatch即将面世,而且这款设备还能够变形。”
去年秋季,苹果的主要竞争对手三星已率先推出了GalaxyGear智能手表,不过作为苹果前员工的托格纳兹尼已经指出,三星公司的这款智能手表并不能称作是一款能够推动行业革新的产品,甚至都不是一款实用的产品。
这其中无疑暴露出了智能手表产业链上的竞争。众所周知,当年正红的日本iMode其实率先抢占了市场,但在进军欧美的过程中翦羽而归,使得如今由苹果与安卓平分天下。主要原因在于iMode未能开发自有手机,导致失去了不同市场上的不同客户体验连结产品。所以,业内人士独立学者郭剑光预测:“一般手机制造商很难进入这个以价值链为竞争逻辑的产业。所以除非针对智能手表上的特有功能和技术被开发出来,否则还是几个手机寡头的天下。”
制表业的智能化突围
传统制表业将积极应对智能手表这个既危且机的发展前景。仅以斯沃琪集团为例,自经历了石英危机后,当时仍在世的集团主席老海耶克始终不曾放弃中低端石英表的生产,“因为许多创新都是从中低档表设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继而才能成功的应用于合适的高端产品中。可以说,中低价瑞士表的生产支持了创新的可能和风险,创新很多时候在开始时并没有存在明显的高低档之分,因此高档表需要中低档表的生存而配合发展自己。”有着二十年钟表业从业经验的郭剑光如此分析。
例如天梭表(Tissot)早在1999年即推出了第一款触屏腕表,今次于Baselworld上更推出了全球第一枚太阳能触屏腕表。这款腕表采用的是太阳能石英机芯,而非传统锂电池,通过吸收阳光或日光灯,即可为腕表充电,且一次充电半小时就足以维持一个月的动力,所以使用者无需担心身处暗处。该腕表还配备天气预报及海平面气压计、高度计及登山速度、带日志功能的按圈计时和同时分段计时、指南针、倒数计时器、方位角、帆船赛倒计时和背景灯光等实用功能。所有数据的测量,都只需通过指尖轻触。
对于天梭表坚持不懈的创新开发,足以说明海耶克家族于低风险中挖掘创意的经营策略,相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斯沃琪集团之所以能推动瑞士钟表行业复苏的原因所在。
而中国另一家小众品牌EZON宜准蓝牙智能运动表却反大集团之道而行,从EZON此次在Baselworld上展示的产品来看,其更注重先于细分市场抢占先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尝试着用全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传统钟表的探索精神。